
糖尿病谣言/误区大集合,逐个为你击破!




古训告诉我们“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在网络社会,诸如QQ群、微博、朋友圈经常会有很多“惊人的糖尿病谣言”被疯狂转发,实在难做到一个“智者”,另外,这些谣言会让大部分糖友招架无力,甚至一些老糖人也倍感压力山大,不知道如何应对!
今天,糖小护借 3.15 打假的气氛,在网络、QQ群微信群、朋友圈全部搜索了一遍,将所有重大的谣言误区收集起来,方便大家学习,帮助各位糖友不再被这些谣言伤害,做一个真正的控糖高手,尽早远离伤害。
最后的目的,当然还是那句老句,尽早科学治疗,才能走上真正的达标,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相关谣言主要有五大类,包括糖尿病认识、饮食、运动、降糖药物治疗及糖尿病监测等各种谣言和误区,现在逐个数、逐个击破!
糖尿病认识篇
谣言/误区1:偏方可以治愈糖尿病
正确理解: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也助长了很多谣言的传播,糖尿病偏方就是其中一例,经常我们会听到或者看到糖尿病偏方的信息,有的糖友听信偏方,甚至被假药贩子所骗,不仅仅是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代价,更会耽误糖尿病治疗,偏方对糖友们的危害不可谓不大。
就现在国际上的共识,糖尿病尚无法治愈,如果有听说能治愈糖尿病的偏方,请大家不要轻信。
谣言/误区2:糖尿病是吃糖太多吃出来的
正确理解:糖尿病并不是糖吃多了,而是处理糖的物质(胰岛素)少了或者不管用了,不能将糖类转化成能量。糖尿病主要分1型和 2 型等,1 型糖尿病起病较早,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是因为胰岛β细胞被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因此需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2 型糖尿病起病晚些,中老年居多,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伴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早期可通过饮食等生活方式控制或药物控制,必要时也需要胰岛素治疗。
谣言/误区3:血糖越低越好
正确理解:糖尿病的标志是血糖高,所以有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血糖越低越好,少吃饭或者不吃饭,让自己保持低血糖的状态,很多时候,糖尿病人低血糖比高血糖要更可怕。
长期的高血糖,糖尿病人往往较为耐受高血糖状态,但如果血糖忽高忽低,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严重时还会造成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
谣言/误区4:糖尿病没个20年死不了人
正确理解:糖尿病除了血糖高,更要命的是并发症,常见的有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心肌梗塞、肾病、糖尿病足等,其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健康。
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
建议大家在确诊糖尿病后听从医生的指导,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时做好血糖检测,控制血糖。
谣言/误区5: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
正确理解:这是很多虚假广告词里最常见的用语。
但实际上,依照现阶段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是无法完全被治愈的。
现在对糖尿病的治疗是集中在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上。
所以无论什么神医神药都治不好糖尿病,墙上的广告不能,街边的诊所不能,老专家不能,偏方不能,保健品更不能。
当然,糖尿病现在无法完全治愈,不代表有病了也可以不去治疗。
毕竟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真的好可怕。
药物治疗篇
谣言/误区1:药物都伤肝伤肾,胰岛素有依赖性(或会上瘾),一旦打了就根本停不下来
正确理解:有伤肝伤肾的药,但并不是所有药物都伤肝伤肾,说所有药物都伤肝肾的只能说是无脑黑了,更多的药物是在患者本身肝肾功能不佳时调整用法用量,并且疾病不治疗本身带来的风险比药物有可能损伤肝肾的风险大多了。
胰岛素不能停药的原因是 T2DM 患者的血糖调节障碍,进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用药的目的是使血糖平稳,防止对靶器官的损害,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不是暴力手段)。
只要能达到目的,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均可,或者搭配使用也行(当然,指南中有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等)。
“胰岛素会上瘾”是一个很典型的关于糖尿病的谣言,这个谣言来源于早年间一些庸医和黑心医院,他们为了推销自己的治疗手段和卖假药,制造了一些攻击正规医院的谣言。胰岛素会上瘾就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谣言。
胰岛素是正常情况下人体本身就有的一种激素,有的病患(尤其是1型糖尿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不能停药,是因为体内胰岛素缺乏,用药的目的是调节血糖平稳。
当然,打了胰岛素不代表上了保险,打多少胰岛素与患者每顿摄入的糖份多少有关,定点定量饮食很重要。
另外,很多初发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尽早将血糖稳定下来,以减少高血糖的风险,在血糖稳定后,是可以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药物的;但如果是胰岛功能不足,血糖控制差,很难用药物改善,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尽管如此,打胰岛素也不存在“成瘾”一说。
谣言/误区2:二甲双胍伤肾
正确理解:二甲双胍应用于治疗2 型糖尿病已经有50多年历史,具有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本身并不会对肾脏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因为双胍类药物在体内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24小时内二甲双胍可经肾脏排泄掉90%。那为什么还会有“二甲双胍伤肾”的谣言呢?
如果糖尿病患者本身肾功能不全,会影响二甲双胍的排出,使二甲双胍在体内大量积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把“肾功能不全时不能使用二甲双胍”认为是“二甲双胍伤肾”是不科学的。
谣言/误区3:胰岛素越晚用越好(用上胰岛素代表糖尿病严重了)
正确理解:用不用胰岛素,根据病情的需要。例如,早期使用胰岛素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早达标,减少远期并发症,同时也能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延缓糖尿病的发展进程。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在诊断之初就普遍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现象,因此更加需要早期应用胰岛素,有助于保护残余胰岛β细胞功能。
谣言/误区4:血糖控制好了,就停药
正确理解:就目前医疗水平来看,糖尿病尚无法被根治,某些病情较轻的糖尿病病人,经过一段时间正规治疗,特别是配合适宜的饮食控制,血糖降至正常,临床症状也暂时消失了,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此时患者往往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被治愈,于是放松饮食运动控制,甚至完全停药,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样用不了多久,患者的高血糖又会“卷土重来”。
谣言/误区5:保健品可以降糖
正确理解:关于这点呢,要说三点
首先,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明文规定,保健品不是药物,是不能宣传所谓「疗效」的,也就是说广告词直接说能降糖的保健品,要么是假的,要么是违法的
其次,药监局批准一些保健品可以有「辅助降糖」功能,加上「辅助」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别把保健品当药吃,真正的降糖药不能停。
最后,保健品辅助降糖的功效也是属于待定的。真要有显著效果,它就不是保健品了。可以对比下价格因素和实际效果,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它的性价比。买不买,看个人吧。
饮食、运动篇
谣言/误区1:只吃不甜的食物或咸的随便吃
正确理解:糖尿病患者不能仅凭味道来选择食物,还要看它所含的营养价值、营养成分和总能量。
例如,没有甜味的米饭、馒头、饼干和有甜味的水果,前者要控制吃,后者一样可以吃,适当进食各种水果对人体是很有裨益的。
同样道理,无糖食品,虽然没有糖,尝起来也没有甜味,但升糖能力不亚于大米饭,一样要控制。
咸味的食物也要控制,容易造成盐的摄入严重超标,增加高血压和心脑血管并症几率。
谣言/误区2:糖尿病要少吃或不吃主食
正确理解:主食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糖尿病人不能不吃主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数量。
谣言/误区3:吃XX食物可以降糖
正确理解:吃某种食物(比如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可以使血糖升高和血糖应答的曲线下面积没有显著地增大,不会把原来高的血糖直接降下来,不能夸大食物的这种作用。
谣言/误区4:荤油不能吃,植物油多吃没事
正确理解:尽管植物油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无论动物油、植物油,都是脂肪,都是高热量食物。如果不控制,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热量。因此,植物油也不能随便吃。
谣言/误区5: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正确理解:如果吃太多含有膳食纤维的粗粮,有可能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并影响蛋白质和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反而对身体不利。所以,无论吃什么,都应该适度、平衡,选择主食也要粗细搭配。
谣言/误区6:吃干喝稀一个样
正确理解:研究发现,糖尿病人进食等量大米做成的干饭和稀饭对餐后血糖的影响有很大差别,喝稀饭的病人餐后血糖显着升高。因此,饮食上尽量选择干的,少吃稀的。
谣言/误区7:血糖生成指数越低的食物越好
正确理解:血糖生成指数(GI)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数值仅仅反映了某食物升糖速度,而不能反映食物的热量和升糖能力。
此外,不同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可比性,因此不能以GI值来比较而选择。
建议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按比例选择GI值低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含膳食纤维较多的低GI值蔬菜、水果,控制每日总热量。
谣言/误区8:不吃早餐可降糖
正确理解:已经有研究证明,早上吃早餐,对整天血糖控制更稳定、更好,建议主食+牛奶或者鸡蛋+若有蔬菜,就更完美!
谣言/误区9:吃多了加药就行
正确理解:一些糖友感到饥饿时常忍不住吃多了,他们觉得,把原来的服药剂量加大就能把多吃的食物抵消。
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在加重了胰岛负担的同时,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同样道理,少吃一顿可以不吃药的想法,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谣言/误区10:“无糖食品”可以无限制地食用
正确理解:“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和“糖尿病人不能吃甜的”是一对“谣言兄弟”。
这里需要提一下“控糖”的概念,控糖是指糖类包括面粉、淀粉各种多糖,未必是有甜味的东西。
一些糕点看起来是无糖食品,把本来烤制的糖换成其他甜味剂,实际上糕点中的淀粉也是糖尿病的大敌,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吃得太多会造成血糖升高。
糖尿病饮食管理的核心是控制热量摄入和进食习惯,严格来说并没有绝对禁止的食物,但要控制总量。糖类物质是人体活动能量的来源,是健康饮食的基础,既不能多,也不能过少。此外,很多甜的食物是添加了高甜度甜味剂,也可适量解馋。
谣言/误区11:“必须大量运动,精疲力尽了才是得到了锻炼
正确理解:注意运动不要过量,以活动后感到身体轻松,不疲劳为宜。运动时间和强度要依据患者年龄、体力、心肺功能、既往运动量多少、血糖控制程度等因素决定。比如,血糖控制严格的老年患者不适宜游泳运动,一旦在水中发生低血糖,很容易导致溺水。可以选择步行、做操等形式。高强度运动后的疲劳,可引起神经系统兴奋,反而会升高血糖。
谣言/误区12:做家务就是运动,不必要再运动了
正确理解:做家务虽然具备运动的部分特点,但与糖尿病运动疗法还是有不同的。一般来说,做家务达不到治疗所需要的运动量,且运动强度都较低,往往起不到治疗的效果。糖尿病运动疗法应因人而异,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并要有一定的运动环境。
谣言/误区13:已经服用降糖药了,就不必再运动了
正确理解:体育锻炼能够消耗热量、降低血糖、减轻体重,而减轻体重也能降低血糖。所以,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降糖疗法,尤其是餐后的运动更能使血糖下降。通过运动辅助,能更好地发挥降糖药的疗效。
血糖监测篇
谣言/误区1:只测空腹就可以了,没必要测餐后血糖
正确理解:有些糖友可能只测空腹血糖,忽视了餐后血糖,其实餐后血糖的意义比空腹血糖更大。一般来说,糖尿病早期是餐后血糖先升高,之后才是空腹血糖升高,监测餐后血糖有助糖尿病早期诊断。
和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密切,控制好餐后高血糖有助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因此,早自测血糖时,既要测餐前血糖,也不能忽视测餐后血糖。
谣言/误区2:每三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了,没必要日常在家监测
正确理解:虽然糖化血红蛋白代表了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但并不能反映血糖的变化规律。例如,一个血糖忽高忽低的病人,可能和一个血糖稳定的病人有同样的HbA1c。
但是, 透过将每天血糖测量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比较,你和医生就可以确定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情况,从而制订更有效的控制方法。
结束语:
三人成群便成众,一传二,二传三,便成谣言。
但糖小护相信,力是可以反利用的,假如我们能用这种态度来打击谣言或骗子的伎俩(虚假的药品),将正确的糖尿病知识,像那些“谣言”一样传播广泛,相信免受伤害的人会越来越少!
值得高兴的时,近年来,正确的糖尿病知识已经在众多有心有力的有高度医学素养的健康媒体传播下,大家对谣言和骗子的识别度越来越高,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认识比一般普通的内分泌科医生还高!
如果你觉得以上内容对你有价值,你可以这样做:
一,分享给更多糖友;二,打赏一份水果钱给小护,买个苹果吃!
今日话题:
除了以上的谣言或误区,你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除了以上的谣言或误区,你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dnurse_266568,dnurse_4116,小小肥白菜等人共打赏6次







今日热门评论
-
李呈
219
5
血糖异常之低血糖原因分析
常常说,低血糖比高血糖严重,主要是低血糖发展的速度较快,伤害人体的速度比高血糖带来的伤害快,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和识别。
-
邦文
161
18
我应该选择吃药还是裸奔好?
多个群里经常有人问,确诊治疗出院后控制稳定,是继续吃药还是裸奔呢?我的意见是继续吃药,再稳定多半年或一年才考虑,不用急于裸。今天我就用一些自身的数据来解释一下我的坚持理由。
-
周星迟
83
14
解读家用血糖仪准确性
不要轻易靠对数字的直觉下判断,前提是对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关键要看你的仪器能否提供有效判断! 这类仪器的关键,是可靠性,可靠性比准确性还重要。
-
糖小护
63
19
用一句话形容你为控糖作出的努力
是不是用心就能控制好血糖?但至少我理解的是,有没有努力,真的很重要,起码血糖不会差到哪里去。
斯坦伍德1491551484
新人学习了。
糖小护1490858397
谢谢大家的反馈
ヤ暖暖1490506965
可怕
悠悠寸草心1489901327
学习了!!
朱显芝1489632170
大家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糖尿病只是血糖高而已,控制血糖就行,其实我们还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酸等这些狐朋狗友!
小小肥白菜1489632028
三人成群便成众,如果是三个智者呢?相信力量就很大了,将谣言粉碎…
邦文1489623619
知识可救人一命,谣言可害人终身。
大刘医生1489619951
感谢楼主总结的这么全面,花了很多心思个时间,用知识武装自己,打击虚假信息与谣言,正确降糖,让糖友拥有一个正确的良好的生活空间!
谁伴我闯荡1489597571
好吧,你全说了……反正我无语了……
土疙瘩1489589861
唉,世道险恶,防不胜防。
武行天下1489589797
說的恐怖啊!
控糖是根🍒营养是本1489580047
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
dnurse_80991489578508
值得学习
甜甜_145775812222511489578369
学习学习
查看更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