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只打一次的胰岛素真的要来了,未来还会有哪些新型胰岛素?
在糖尿病人群中,不少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糖,通过外源补充胰岛素,可轻松有效降糖,这已经是很多糖友的共识。 然而对于打胰岛素这件事,糖友却并不轻松,有的患者每天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有的则对疼痛非常敏感,所以对打针这件事发憷……,目前,糖尿病患者主要是通过注射的方式给予外源胰岛素。那么,有没有其他给药方式呢?听说有“口服胰岛素”,这是真的吗? 其实,关于胰岛素的给药,还真的不只有注射这一种,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多种给药方式,让糖友更便捷地用药,控制血糖。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下胰岛素的新动态!虽然非注射的胰岛素尚未正式上市,然而在未来皆有可能。 相比于每日注射,如果将胰岛素的注射周期延长至一周一次,势必能大大减轻打针带来的不便。 目前处于研发进程中的“Icodec”就属于这种胰岛素,这是一种超长效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科学家们利用新技术,让此类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大大延长,使得这种药物一周打一次,就可以持续不断地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基础量的胰岛素,来帮助降糖。 一周打一次,降糖效果如何? 这种超长效的胰岛素能够减少糖友打针的负担,那么降糖效果如何呢? 在新药上市前,审批部门和研发机构会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严格把关,常用的方法是与市面上同类药物进行对比。 科学家们经过科学、严谨的研究评估,发现一周注射一次的Icodec与目前市面上一天注射一次的基础胰岛素,有着相似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也就是说,超长效的胰岛素即保证了降糖效果,又没有增加患者的低血糖风险。 “哪里能买到?” 糖友们先别着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更大规模人群研究予以评估,顺利的话,预计几年后就会与我们见面了。 “口服胰岛素”大家或许听到过,但往往您接触到的是虚假广告,或者借着“口服胰岛素”概念炒作,声称是植物来源可以喝的“胰岛素”。 可以肯定地说,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口服胰岛素。 将胰岛素制成口服制剂,为何这么难? 因为,胰岛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降血糖的功效与这种蛋白质独特的结构有关,如果把胰岛素喝进肚子,会被胃肠道水解为氨基酸或小分子肽,当作基础的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自然也就无法发挥降糖作用。 如何让胰岛素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又不被破坏? △图|胰岛素分子结构模型 科学家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屡试屡败。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给胰岛素加个“护甲”做成肠溶胶囊,或通过对胰岛素细心装扮(结构修饰)让蛋白酶“认不得”等方法,尝试攻破口服胰岛素失效的难题。目前,这类产品尚在研究中。 汽车都能无人驾驶,胰岛素的注射可不可以智能些?当然!未来可能会有一种设备能根据我们体内血糖水平的变化,自动注射胰岛素并调控剂量,真正实现胰岛素注射的全自动,它的名字叫做——智能胰岛素贴片。 2020年年初,于权威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智能胰岛素贴片在动物试验中取得成功,简单来讲,把这种小装置贴在皮肤上,它可以自动探测血糖的变化,根据需要自动调节胰岛素的释放来平稳血糖,够智能吧! 为什么这种装置这么“神”? △图|智能胰岛素贴片 原理其实不难理解,这种小贴片上整齐排列着数百根微小针头(长度不到1毫米),这些针头可感知血糖水平并装载着弹药(胰岛素)。 工作状态下,针头可感知皮下组织附近的血糖水平,并自动响应,发挥类似正常胰腺那样的血糖调节作用:当血糖升高时,其会自动释放胰岛素进入体内,发挥降糖作用;当血糖水平逐渐下降时,会减缓胰岛素的释放,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降糖效果怎么样? 研究显示,一枚约1块钱硬币大小的智能贴片可维持25公斤糖尿病小猪超过20个小时的正常血糖,降糖效果在动物体内得到很好的验证。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申请在人体进行临床试验,如果这种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临床试验证实,势必将大大改变患者的糖尿病管理体验,不过目前距离我们还比较远。 除了口服,贴片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通过口鼻给予胰岛素的方式。 实际上,2015年美国FDA就批准了一种吸入式的胰岛素,这是一种速效胰岛素,吸入后经肺部直接吸收入血,10多分钟就能发挥药效,看起来还不错,但上市后表现却不佳……. 主要原因是使用这种药物前,要进行肺功能检测,患有慢性肺病(如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吸烟的糖友都是不能用的,因此限制了它的使用。并且,吸入式胰岛素和口服胰岛素一样,需要摄入非常大的剂量才能保证效果。不过,新型吸入式胰岛素正在研发中,重点在于解决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有效控糖所需的喷雾次数等问题。 与糖尿病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保持良好的血糖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市面上的胰岛素带来一些使用上的不便,但我们需调整好心态,严格遵医嘱用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会有更方便使用的胰岛素加入到我们的抗糖武器库,帮助我们打败病魔。耐心等待吧,未来皆有可能。 MDE-P-2021-35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