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认识治疗并陪伴我(我的孩子)的小伙伴“胰岛素”
由于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而导致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因此,1型糖尿病人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维持治疗。 而胰岛素治疗又是一个复杂而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会终身陪伴我们,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它,掌握它,并与它友好相处。 01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 β 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 β 细胞中储备胰岛素约 200 单位,正常人每天约分泌 25~50单位胰岛素入血。空腹时,血浆胰岛素浓度是 5~15μU/ml。进食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可增加 5~10 倍。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02 有哪些胰岛素种类? 首先了解一下,目前胰岛素有三个来源: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动物胰岛素:是从猪、牛等动物的胰腺中分离并纯化的胰岛素,目前临床常用的普通胰岛素(胰岛素注射液)即为猪胰岛素。因为动物胰岛素的生物结构与人胰岛素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注射后可能产生免疫反应,不但使得胰岛素的降糖功效下降,还会出现皮肤过敏等。目前较少作为常规降糖药物皮下使用,多于静脉使用短期降糖。 重组人胰岛素:是利用重组生物技术合成的胰岛素,其结构与人胰岛素成分完全相同,注射后全身免疫反应,局部过敏反应等的发生率均较动物胰岛素显著减少。降糖效果提高,是目前常用的皮下注射胰岛素种类。 胰岛素类似物:是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胰岛素,通过对胰岛素结构的修饰或改变其理化性质,发使其挥作用更快,更符合生理需要。也是目前常用的皮下注射胰岛素。 但按作用时间长短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及预混几个常用品种。 1. 短效及超短效(速效)胰岛素 包括普通正规胰岛素、人胰岛素及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品种如下表: 此类胰岛素具有发挥作用快,作用时间短的特点,皮下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静脉注射应用于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此外还可以用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 (1)在多次胰岛素注射强化治疗方案,单独使用用于控制餐后血糖,速效胰岛素餐前5min,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一天三次。 (2)用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在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静脉应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 (3)用于胰岛素泵治疗,胰岛素泵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的方式,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来更好地控制血糖达标。短效及速效胰岛素均可用胰岛素泵。 (4)用于临时加餐前或者血糖偶然升高明显时,短效胰岛素由于起效快,高峰出现早,可以有效地控制偶然血糖升高,也可以用于临时加餐前使用,可以有效改善特殊情况引起的血糖升高。 2. 中效及长效胰岛素 中效及长效胰岛素品种如下表: (1)中长效胰岛素具有作用时间长、峰值比较缓的特点,所以主要是作为基础胰岛素应用,用来控制夜间及空腹血糖。早餐或睡前1小时皮下注射,每天1-2次。 (2)中长效胰岛素可以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也可以和短效胰岛素联合应用,共同控制全天血糖。 3. 预混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制剂是将中效胰岛素和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按照一定比例配成的混合制剂,常见品种如下: 预混胰岛素是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物,既能降低餐后血糖又能降低空腹血糖,在2型糖尿病人中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1型糖尿病人的胰岛功能较粥,目前不适合1型糖尿病人使用。 因此,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有以下治疗方案: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注射次数限制,可以结合患者基础血糖波动特点,进餐特点,以及运动习惯等个体化设置给药时间和剂量,并可以在患者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时随时调整。 这比较适合在上学的儿童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上学的时间来改变注射胰岛素的时间。 速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涵盖 24 小时,无明显峰值,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虽不能更灵活的适应黎明现象微调剂量,但基本能满足基础需要。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更短,满足餐后血糖控制需求,且对下一餐前血糖不会有太大影响。这样的模式也被称为“穷人的胰岛素泵”。 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胰岛素分子结构中的个别氨基酸序列,使其作用时间更符合人体分泌模式。在减少低血糖方面它较人胰岛素有更大的优势,已被多个指南推荐应用。 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 这一方案同样涵盖了基础及餐时,不同的是,要求三餐前的胰岛素不仅要涵盖控制餐后血糖峰值,还要有一定量作用到下一餐前,控制白天基础血糖。从理论上讲,短效胰岛素的作用时间能完成这一任务,不过临床工作中常常发现事情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我们常常在出现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时力不从心,也会发现能很好控制餐后血糖,却在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当然这个方案的优点是费用明显降低。 胰岛素治疗方案基础上加二甲双胍 在一些偏胖的 1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剂量太大的时候加一点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是胰岛素治疗方案的一个补充。 03 胰岛素的保存问题 由于胰岛素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因此,正确的胰岛素保存极为重要。 1.未开封的胰岛素(包括瓶装胰岛素、胰岛素笔芯和胰岛素预充注射笔)应储藏在 2 ~ 8 ℃ 的环境中,避免冷冻和阳光直射,防止反复震荡。 2.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在 28 天内使用是无菌的,但随存放时间延长,药物效价下降,因此应减少药液开启后的存放时间。具体每种胰岛素应遵循该产品说明书保存。 3.应当避免剧烈摇晃,这会产生气泡,降低给药的准确性。 4.如果室温超过 30 ℃ ,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应当贮存在冰箱中。注射前,应当使其回暖。比如可在手掌之间滚动使其回暖。 5.外出旅行时保存注意,乘飞机旅行,胰岛素应随身携带,不可随行李托运,亦因为托运舱与外界相通,温度可降至零度以下。那胰岛素是不是必须冷藏,如果没有冰箱怎么办?其实如果没有冰箱,将胰岛素存放在阴凉处也是可以的,只是不宜过长时间,温度偏高会缩短胰岛素的保存时效,使保质期变短。但短时间,比如几天内,不能低温保存,胰岛素也不会因此失效。 以上内容由糖护士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分享。 责任编辑:孔磊 责任排版:糖小护-小涛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