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必须要知道的血糖监测4个误区,做好了稳定血糖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众所周知,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我们了解自己血糖控制情况和提高自我血糖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有助于促进血糖的理想控制。但仍有糖友常常出现一些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误区一:偶尔测一下血糖 不少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每周或更长时间去医院测一次血糖,而且大多测的仅是空腹血糖,并以此判断血糖控制情况,自己调整药物剂量。 其实,这种偶测血糖是不可靠的,且单独空腹血糖正常也不能算完全达标。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饮食、运动、情绪、睡眠及服药等多种因素,都可对血糖产生影响。仅根据一次空腹血糖测试结果来判断病情控制情况,是很不可靠的。 正确的做法 衡量血糖控制是否达标,需要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TIR)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 误区二:感觉血糖控制状态良好就不用监测 有些患者经常凭自我感觉良好就不去定期检查、复诊。 自我感觉良好有两种可能:一是有可能血糖正好控制在正常水平,还有一种可能是这种自我感觉仅是一种假象,即血糖水平稍高于正常水平,却没有任何症状,这种情况下身体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身体已经受到了损伤。 因此,自我感觉并不可靠,糖友不要有侥幸心理,一定要以血糖监测为准。 误区三:不测糖化血红蛋白 有的糖友觉得只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够了,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没用。 实际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了近2~3个月内整体的血糖控制水平,代表了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而且有很多研究表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个百分点就可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病情控制不能缺少的重要一环。 误区四:只测餐后血糖,不测餐前血糖 一些糖友经常只测餐后血糖来判断餐后血糖控制情况,只要餐后达标了就万事大吉,这也是不对的。 实际上,在某一餐前及餐后测量血糖,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一餐后,因进食活动引起的血糖变化。如果餐后较餐前涨幅过高或者过低,通过分析当餐进食量和进食种类等影响因素,有利于大家逐步调整饮食结构,控制好血糖。 餐前餐后配对 下面为大家介绍6大监测模式及其意义,这样更有针对性选择监测模式,让监测血糖变得更有意义。 血糖监测的标准模式:7点血糖 首先了解,什么是7点血糖,即血糖监测以空腹血糖、午/晚餐前、三餐餐后2小时及晚睡前的7点血糖,也称为标准模式(表1各个时间点的适用范围),结合并记录自己每餐摄入食物和餐后运动情况、餐前用药情况,分析血糖变化影响因素并修正不利于血糖控制的生活习惯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自我血糖监测的6大模式 7点血糖可以根据自己的控制情况、治疗方案对血糖监测的需求采取多种组合。下面为大家介绍6种监测模式。 模式1:基点血糖监测 选择早餐前和晚餐前血糖监测,可以观察一天血糖的两个基点,可作为平常血糖监测模式,尤其2次/天注射预混胰岛素的糖友。 模式2:常用血糖监测点 选择三餐餐前+晚睡前监测,可以观察全天血糖的基础水平,有无低血糖风险。 模式3:全天血糖监测点 选择三餐餐前+三餐后2小时+晚睡前监测,可以了解不同治疗状态下全天血糖变化情况。 模式4:可选择的监测点 选择非同日轮换进行不同餐前和餐后2小时的配对血糖监测,可以了解不同餐次的饮食与降糖药的因果关系。 模式5:必要时增加的点 选择凌晨2:00—3:00,或特殊需要时监测,可以了解凌晨有无低血糖,特殊情况时血糖变化。 模式6:特殊情况选用 选择使用24小时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可以详细了解血糖变化情况,用于新诊断时、血糖波动大、急症救治时,常规血糖检测对调整治疗有难度的患者。 新诊断或从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糖友 若有条件则首选模式3或6,以测定调整饮食和降糖药物过程中全天的血糖变化情况;也可选模式2,待基础血糖降至理想水平再关注餐后血糖。 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友 可酌情选择模式4,即隔1~2天轮换进行不同餐前和餐后2小时的配对血糖监测。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较餐前增幅>5mmol/L,首先要调整的是主食量和进餐方式,再调整或辅用侧重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不推荐没有餐前血糖作对照的单点餐后血糖测定。 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糖友 可选择模式1,每周1~2天观察可能的血糖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模式1也适合自己操作有困难的老年患者到社区医疗站进行血糖监测。 有夜间低血糖嫌疑的糖友 有夜间低血糖嫌疑的糖友,还可增加夜间3:00左右的血糖测定(模式5)。 病情变化或合并急性、重症疾病时 根据病情和医疗条件选择模式2、3、6,便于及时观察血糖变化和调整治疗。 自我血糖监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除了学习不同监测模式及其意义,在日常血糖监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让血糖监测更全面和准确。 1 01 1 需仔细阅读血糖仪说明书,按照操作程序进行血糖测定。日常所用快速血糖测定仪是采取外周毛细血管血测定血糖,连续血糖监测仪(CGMS)是通过葡萄糖传感器测定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虽然这些检测仪都做过系统校正,但与通常静脉采血测定的血清血糖值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 建议在首次使用任一款血糖仪之初,有计划地在静脉测定血糖同时用自己的血糖仪测定血糖以做比较,了解大概的差值。 1 02 1 学习不同“点血糖”和“7点血糖”的控制标准,通过记录自我测定的血糖数值可以计算TIR(是否>70%),了解自己血糖控制水平。 想了解自己的控制标准,请点击 👉 各类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标准是多少? 👉 2022最新血糖控制标准新鲜出炉!(老年版)。 1 03 1 根据自己的血糖控制水平,需要3~6个月到医院测定HbA1c(有条件的糖友加测糖化白蛋白),了解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并与医生交流,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作者:白菜 编审:海琳 排版:小春春&姜小玥 图片来源:摄图网 MDE-P-2022-65